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题化”研究——斯坦福大学学生公寓“主题教育”给我们的启迪

作者: 时间:2011-11-11 点击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作为一种校园亚文化,同时又肩负着育人重任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如何按照中央要求,瞄准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寓文化呢?这是值得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者深思和探索的。

一、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困境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比较平淡的阶段。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出现来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但是由于一些共性的原因,尚不能达到“百家争鸣”的境界。

1、公寓文化建设观念薄弱。有些高校的公寓主管部门对公寓文化建设不太重视,甚至根本就不去或者不敢揽这项“瓷器活”。这是落后的后勤管理观念的典型表现,必须通过学习、参观,转变这些观念,“不换思想就换人”。在这些高校里,我们呼吁来一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文艺复兴”。

2、公寓文化建设思路混乱。有些高校的公寓主管部门也在建设公寓文化,貌似还很积极,可惜不给力。为什么?主要在于缺乏一个系统的思维,缺乏管理哲学的支撑,思路混乱,眉毛胡子一把抓,东拼西凑搞文化,这样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3、公寓文化建设品味较低。有些高校认为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只是贴几张字画、搞几次活动,通俗点讲就是“让学生玩玩”。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品味较低,缺乏美学格调,那么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审美疲劳”,遭到他们的抛弃或抵制。

4、公寓文化建设参与较少。有些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生公寓主管部门“自娱自乐”搞文化建设,不清楚大学生在想什么、不了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不注重吸引大学生的参与。这样的“曲子”,自然是“曲高和寡”,无法奢望大学生的参与度有多高。

5、公寓文化建设主题模糊。全国的社区文化建设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社一品、一村一品”的良好局面,但是全国的高校学生公寓在公寓文化主题化发展方面稍显滞后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公寓与公寓之间,文化建设存在着雷同、山寨现象,缺乏个性与品位,公寓文化主题模糊不清。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主体错位、投入较少、受众日减、引导乏力、品牌低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推荐向国外一些知名大学学习借鉴它们成功的公寓文化建设经验,比如斯坦福大学的主题化公寓建设。

、斯坦福大学公寓主体建设的主要做法介绍

如果要在世界范围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评“百家”,那么美国的斯坦福大学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世界级“大家”。

斯坦福大学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推行住宿教育项目(Residential Education)。住宿教育主要为本科生提供了体验小型社区生活的机会。该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将生活和学习相融合,而不是相互区分;正式的教育和公寓中非正式的学习模式都是构成斯坦福教育的重要部门。

与传统的住宿不同,斯坦福大学学生住宿区域包括了学术主题与单一特色主题公寓楼、种族主题公寓楼、自我管理与互相合作居住区、课题楼、公寓与套间等等。目前,斯坦福大学本科生住所可作如下分类:10座一年级学生楼、18座综合楼、48座高年级学生楼、10座希腊楼、1座二年级学生楼、2座一二年级学生楼、8座学术和语言主题楼、7座课题楼、4座民族文化主题楼、7座合作模式楼、35座配备公寓指导老师(Resident Fellow)的住宿楼以及36座联排式住宿楼。所有的公寓楼都配有学生骨干和管理助理提供支持,以促进住宿教育目标的达成。

作为斯坦福大学学生公寓管理的特色,其主要通过将学生公寓划分为不同主题开展活动。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

1、学术与语言主题公寓楼。该类主题公寓楼共有八座,即:(1)人种与种族比较研究主题公寓楼(Murray House);(2)东亚研究主题公寓楼(East House);(3)中欧主题公寓楼(Haus Mitteleuropa)(4)意大利语言与文化主题公寓楼(La Casa Italiana);(5)法语与法国文化主题公寓楼(La Maison Francaise);(6)斯拉夫与东欧主题公寓楼(Slavianskii Dom);(7)人类生物主题公寓楼(Storey House);(8)西班牙语主题公寓楼(Yost)。这些主题公寓楼让学习不同专业却有着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一起居住,并在轻松有趣的住所环境中探讨一个主题或领域。该主题公寓楼为学生们提供的活动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主要侧重于讲座、招待会、系列电影、音乐会、学术研讨会、特殊计划和外语圆桌会等等。大多数住所除了配有公寓楼助手外,还配备了学术主题活动助理,专门为公寓楼内制定主题项目。此外,该公寓楼的工作人员还保持与相关院系或项目管理者的联系,经常邀请著名学者、文化名人和政治领袖参加活动,以此来吸引其他大学社区成员的到来。

2、跨文化(民族文化)主题公寓楼。斯坦福大学的跨文化主题公寓楼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1)墨西哥裔和拉丁裔主题公寓楼(Casa Zapata);(2)美国印第安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土著人主题公寓楼(Muwekma-tah-ruk);(3)亚裔美国人主题公寓楼(Okada);(4)黑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主题公寓楼(Ujamaa)。跨文化主题项目包括了全校性的活动、住所内课程、系列电影和讲座、小组讨论、戏剧表演、音乐会和名著阅读等等,旨在为本社区同学提供一个了解种族文化和历史的平台。跨文化主题公寓楼同样为相关社团举办的专业性或全校性的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

3、课题楼。课题楼的项目聚焦某一特定领域。与其他住所相同,课题楼的项目也多种多样,但不同的是,一部分项目从一个更深的层次对该领域进行研究。课题楼里开设论坛,让住所成员或非成员聚到一起讨论与课题相关的议题、会见来自这一领域的老师。轻松的住所环境使学生能够与来自其他住所的对同一课题感兴趣的学生进行非正式的交流。

4、单一特色主题公寓楼。单一特色主题公寓楼所提供的项目主要关注特定的领域。与其他公寓楼一样,单一特色主题公寓楼同样提供种类繁多的主题项目,涉及许多不同的话题。除此之外,部分主题项目还在待定领域进行更为深刻的发掘。同“住宿伙伴”和公寓楼助手一样,单一主题公寓楼的学生助手也居住在各自的公寓楼内,并协助制定主题项目。单一特色主题公寓楼为“居民”和“非居民”、老师和学生提供了讨论相关话题的平台,其轻松的居住环境为“居民”们营造了相互讨论的良好氛围,帮助“居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相关主题。

5、生活互助公寓楼。生活互助公寓楼的“居民”每周需要完成4至5小时的工作量。这些工作包括了公寓楼内所必需的烹饪和清洁工作,学生们也可以在每周完成不一样的工作任务。生活互助公寓楼通过让“居民”一起劳动从而很快地建立起社区归宿感。

生活互助公寓楼包括严格的素食者公寓楼和普通公寓楼。每周除了周五和周六,均提供晚餐。早餐、午餐和夜宵则因人而异。厨房一般都有足够的食材供学生们烹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增进了解。

6、大一、大二学生社区学校。大一、大二学生社区学校为对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的探索感兴趣的大一和大 二各90名学生提供了统一的住宿环境。“斯坦福入门学习”协会还会为该住宿区提供相关的课程,包括人文学科、大一和大二学术研讨会、科学数学和工程学核心、写作与批判性思维等等。

以上几种类型的住宿教育的开展,对学生和教职人员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进而产生了三种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1)合作模式(CO-OPS):在合作模式下,住所成员合作完成住所的管理工作,每位成员有各自的职能。这种模式的基本观念是,分担家务可培养住所成员对彼此和对社区的责任感。合作模式中的成员共同计划食品和生活用品的购买,制定开支预算,商定彼此的职能如何协调。他们通常每周花费3到5小时做家务活,包括煮饭、洗碗、清洁。

(2)自助模式(SELF-OPS):在自助模式下,住所成员共同制定管理计划和开支预算,分担部分家务。与合作模式一样,自助模式能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给自足的能力。不同的是,在合作模式中学生需自己煮饭,而自助模式可以雇佣厨师,学校也会提供清洁服务。

(3)学生清洁加专业厨师模式(Student-Cleaned Houses With Professional Cooks):此种模式同样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给自足的能力,与自助模式的相同之处是学生自己制定膳食计划并雇佣厨师,不同的是学生必须自己完成清洁工作。

这些纷繁多彩的主题公寓建设,实际上是学生公寓文化主题化的一个集中演绎。主题化,让学生公寓有了个性,让学生有了更好的归宿,让公寓文化有了生长的土壤。斯坦福大学这个世界级的大学,塑造了世界级的公寓文化,也给了我们诸多启迪。

三、斯坦福大学学生公寓主题化给我们的主要启迪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中国的古老成语,被斯坦福大学的公寓管理演绎得淋漓尽致。现在我们通过“洋为中用”的方式,来重拾老祖宗的智慧,并赋予它全新的内涵。

一是要充分发挥公寓文化建设的集聚型效应。规模产生效益,集聚产生合力。在公寓文化建设这样的“软建设”中,也存在着集聚效应。斯坦福大学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一定的社区、一定的公寓构建起的一定主题即构建出特定的公寓文化,能使得这种公寓文化被学生充分接受、喜爱、维护和传播,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寓文化在引导人、凝聚人、教育人、发展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对所住公寓文化高度认可的学生也会在参与公寓文化建设、创新公寓文化等方面有所建树,成为公寓文化建设的真正主人翁。

我们要防止公寓文化建设上的“四面出击”,这样的分散力量很有可能导致“千舍一律”。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寓主题化建设的试点,不仅对公寓文化建设是一个创新,对于公寓管理也是一种提升。

二是要充分体现公寓文化建设的多元化趋势。多元性,是文化的一个本质属性。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人类文明才会璀璨多姿。在一所大学的公寓文化建设上也是如此。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专业、兴趣、国籍、民族的学生也会有着对公寓文化的不同需求,我们唯有建设一个多元的公寓文化体系,才能让不同文化客体体验到公寓文化的存在价值。因此,从公寓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上来看,可以考虑不同的社区、公寓建设有各自个性的公寓文化,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把握好“同”与“异”的尺度,避免“大锅乱炖”式的大杂烩文化,着力打造各社区和公寓的文化品牌。苏大教服集团在独墅湖校区一期公寓探索建设“党建主题楼”、“国学主题楼”、“东吴文化楼”、“国际风情楼”、“生态主题楼”等,公寓文化多元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当然,构建多元公寓文化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公寓文化多元化的建设和发展,唱响教育人、武装人、凝聚人、鼓舞人、培养人的高校公寓文化建设主旋律。

三是要充分尊重公寓文化建设的学生主体性。公寓文化建设的评判指标要以大学生喜欢不喜欢、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为主要依据。离开了大学生的参与,公寓文化只能成为管理部门“自娱自乐”的“杯具”,也就难以体现先进文化“大众性”的要求。要通过公寓文化节、社区邻里节等重大活动,通过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宿管会、楼层长联席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渠道,以学生个体参与、群体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让广大学生成为公寓文化建设、维护、传播、创新、发展的主体,在公寓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从中体验到公寓文化的美和力量。可以举行“我的公寓文化我做主”等类似的活动,充分听取大学生“居民”的意见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创造积极性。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公寓也都是有个性的。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的主题化,已经被证明是一个符合当代高教事业发展规律和大学生成长规律的有益做法。国内的一些起步较早的高校后勤,也通过“主题文化育人”,较好的实现了“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本文在此向更多的后勤战线同仁推荐主题化的公寓文化建设模式。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皇冠登录入口版权所有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