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苏州模式”独领风骚,为全国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十多年进程中,扎根于姑苏大地的苏州高校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后勤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苏州模式”(下文简称苏州模式)。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苏州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从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元年(1999年)至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苏州模式经历了探索、形成与发展三个主要时期。
1、苏州模式的探索期(1999—2004年)。自1999年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议召开后,苏州高校与各地高校一样开始了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苏州的高校进行了合并整合:原苏州大学、苏州丝绸工学院、苏州医学院、苏州蚕桑专科学校通过合并整合,建设成新的苏州大学;苏州城建环保学院和苏州铁道师范学院通过资源优化整合,形成新的苏州科技学院;常熟高等专科学校也被批准为本科层次的常熟理工学院。全日制公办高职院校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与此同时,民办高等教育、股份制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发展势头呈良好态势。苏州市开始规划筹建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苏州国际教育园等大学城性质的高校聚集区,一些知名大学如中国科技大学开始在苏州兴办研究院(研究生院)。这些都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苏州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以苏州大学为代表的苏州高校的后勤经历了“小机关、多实体”和“小机关、大实体”的探索;一些高职院校、民办学院则采取了后勤服务整体外包的模式。苏州大学后勤集团在做好本校后勤服务的同时开始向外输出后勤服务,为中科大苏州研究院、苏州研究生城、硅湖职业技术学院等校外高校(高教区)提供后勤服务。除苏州大学外,一些在苏高校也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尝试企业化运作。可以说,当时后勤实体企业化运作最成功的是苏州大学的后勤集团,该集团后来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转制为学校零产权、职工入股组成的股份制新型集体经济企业——苏州苏大教育服务投资发展集团(苏大教服集团)。
在一时期,苏州各公办院校的后勤市场处于政策“保护期”,没有过多的社会企业尤其是物业企业进入;同时,像苏州大学后勤集团这样的优质后勤服务资源输出体也无法大规模地向公办院校输出后勤服务资源。但是,餐饮市场已经放开,几乎所有的在苏院校都引入了社会企业或者个体从业者入校经营,搞活了市场。这些都为今后高校后勤改革的苏州模式的形成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
2、苏州模式的形成时期(2004—2009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入到第五个年头,苏州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发生了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个事件后来被评为年度高校后勤十大新闻之一——苏州苏大教育服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苏大教服集团)经工商注册成立。中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官方网站——中国院校后勤信息网报道称:“(该)公司是完全按照《公司法》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金为 1080 万元人民币,全部由员工出资,学校对该公司实行零产权,并以原后勤集团领导班子为基础由员工推荐 11 名出资代表人作为公司股东。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形成了完整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全国第一家成功运作的学校零产权的后勤企业,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有代表性的意义。”
苏大教服集团的成立,使得苏州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具备了其他地方改革所没有的特质,推动了苏州高校在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路与实践路径上进行大胆探索。其下属的东吴物业公司作为全国高校第一家获得国家一级物业管理资质的企业获得业界更深入、广泛的认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大教服集团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苏州模式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随着苏大教服集团在苏州地区高校(高教区)后勤服务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推动着苏州高校后勤市场日臻成熟,苏州高校后勤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得到了初步实现。
在接下来的五个年头中,中国第一个中外合作的本科院校——西交利物浦大学落户苏州独墅湖高教区,更多知名院校在该高教区成立研究院;以苏州科技大学为龙头的苏州国际教育园也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苏州高校形成了一体两翼、集约发展的新格局。
这五年中,苏州的高校在如何对待本校后勤保障运转模式上作了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些高校实行小机关、大乙方(多乙方)模式;有些实行后勤服务总包模式(如苏大文正学院);有些高校实行后勤物业服务分段外包模式(如苏州经贸学院);也有少数高校实行自己的后勤总公司管理后勤,但这不是苏州模式的主流。苏州模式的主流就是打破自办后勤、自管后勤的原有模式,让有条件的后勤实体的优质的后勤管理服务资源走出去为兄弟高校和社会服务,让自身后勤服务水平较低的高校引入校外优质服务资源——在“走出去”与“走进来”过程中实行苏州高校后勤市场资源的大融合和优化配置。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大学在有着像苏大教服集团这样优质后勤实体的前提下,仍然坚持开放校内市场,维持改革、竞争的市场氛围,不搞独家垄断经营,提升后勤服务的竞争性,体现了学校领导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从总体上来看,这种做法对学校、对师生的利益保障和苏大教服集团的发展促进都是有积极作用的。苏州大学给苏州模式的形成和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贡献是:培育了一个优质后勤服务实体——苏大教服集团;创建了一个成熟的后勤竞争市场;发展了一个现代后勤保障体系。
3、苏州模式的发展时期(2009年—今)。2009年是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10周年,也是苏州模式进入发展阶段的标志年份。在这一年,苏州模式正迎来了五周岁的生日。这五年来,苏州模式可以说是比较稳健地形成了。从2009年开始,既是苏州模式走出去、大发展的阶段,也是苏州高校后勤企业实现创新、转型、提高的过程。这几年来看,苏州模式以其独特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产权优势、机制优势等,既整合好了苏州高校的后勤服务市场,同时也积极向全省、全国辐射并输出优质服务资源,在发挥示范性的同时直接服务于更大范围的高校后勤市场。
这几年来,苏州模式的生命张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得到其他地区高校和地方市场的认可。该模式在更广的范围确立了一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成功范本,推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深入,为高校稳定与发展,为地方和谐与腾飞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然,创新永无止境,发展永无止境。一个模式,既是一种完美的定格,也可能是一种无知的桎梏。在水文化的滋养下的苏州模式天生具备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生生不息的发展张力,是不会裹足不前、夜郎自大的,因为前面的道路更宽广。
二、苏州模式的内涵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苏州模式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苏州模式不同,她是一种内生式的发展模式,其内涵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以知名高校为龙头,引领区域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苏州,苏州大学作为最大的综合性大学,不仅在教学、科研、为地方服务上走在了地方院校的前列;同时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上也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符合规律的创新之路。以“学校零股、员工持股”的新型集体主义经济体形式为产权特征、以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为管理特征、以坚持教育属性与公益属性为本质特征、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组织特征、以创新理论为研究与改革实践为发展特征、以面向社会、服务全国为战略特征,苏大教服集团充分发挥苏州高校后勤实体的龙头作用,为兄弟院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经验与借鉴,推动了苏州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2、以服务外包为试点,探索整体性后勤外包模式。整体后勤服务外包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许多高校把本校或某一各校区、独立学院的后勤全部打包,外包给某个资质高、信誉好的后勤企业或社会企业。用较为精简的后勤职能部门,管理监督起庞大的外单位提供的物业、餐饮、车辆、医疗服务以及资产经营等。这种服务外包的方式,把多数高校存在的后勤管理机制的“一甲多乙”、后勤服务的“八仙过海”,简约到“一甲一乙”、“一个大东家、一个大管家”的模式,对于甲乙方、广大师生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以“一区一园”为集约,发展不同机制下的“大学城”。苏州以苏州大学、苏大文正学院以及苏州科技大学为龙头,在城东、城西建立起独墅湖高等教育区和国际教育园。在这两个大学城的组成、运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化的安排,后勤服务的模式也有所区别。如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的集约化学生公寓、食堂、商业街便于园区内的来自不同国家、各个大学的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和生活,提供高品质的后勤服务;石湖国际教育园以职业教育为主,实行资源共享、开放式办学,根据高职院校的特征结合大学城元素构建既有本校后勤也有园区后勤的新型后勤服务模式。这两种后勤服务的模式是苏州模式的重要元素。
4、以后勤文化为内核,塑造苏州模式文化软实力。苏州是江南文化汇集地,人文荟萃、科教繁荣。苏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文化之乡进行,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文化熏陶,一方面是高校本身的文化底蕴的滋养;另一方面是苏州本地文化的浸淫。在这样的环境下,后勤文化的建设成为苏州的众多高校后勤部门的共同选择和一个特色。苏州高校后勤把塑造文化后勤、人文后勤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来抓,提升了后勤改革的文化张力与引力,提高了员工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文化后勤,为苏州高校后勤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强大的软实力。苏大后勤处建设“文化后勤”,苏大教服集团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突出代表了在苏高校后勤建设文化后勤的成果。
5、以苏州城市精神为外延,彰显苏州模式的本土性与时代性。高校承担着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那就是为所在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展服务,“学以致用”。反过来,高校所在的地方也将给高校以及高校后勤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以“崇文、融和、创新、致远”为核心的苏州城市精神,给在苏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崇文”,深深契合苏州高校后勤的改革精神,让文化成为改革的支撑,让文化成为改革的涵养,让文化成为改革的标志。“融和”,激励在苏高校走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后勤发展的良好做法,海纳百川,提高改革的实效。“创新”,从外部推动着高校后勤放弃固守的象牙塔下的一亩三分地,与时代主旋律相合拍,与改革大背景相融合。“致远”,影响着苏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从高处着眼,从远处着手,推动后勤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苏州城市精神是经济发展 “苏州模式”的核心,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苏州模式”的一个重要精神外延,使苏州高校后勤改革模式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质。
三、苏州模式的特征与精神
苏州模式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具有鲜明的个性与蓬勃的精神。
(一)苏州模式的特征
苏州模式的特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性。这是苏州模式最显著的特征。苏州模式的创新性,主要是苏州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走别人的路(尽管很多被证明也是切实可行的康庄路),而是结合苏州地区的区位特点,加大了创新元素的整合,显示出独特的发展个性。
2、引领性。苏州模式给了更多类似苏州的地区和城市在选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战略的时候,仿照苏州模式的成功步骤,一步步地把各高校的后勤改革与发展问题解决好。
3、公益性。以苏大教服集团为代表的苏州模式的后勤企业,坚持“姓教”宗旨不动摇,始终把公益性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因而没有具备社会一般服务企业的强势的资本扩张性。在“走出去”之际,时刻牢记公益性,因而表面上扩展步伐不快,但是发展步伐稳健。
4、包容性。苏州模式下的高校,不仅仅是一些本土的院校,还包括全国第一家中外合作办学的本科学校、境外投资学校、知名大学的苏州分校和研究院等。这些学校在选择后勤服务的时候,能较好的适应苏州模式,这不能不说是苏州模式宽广的包容性的成功体征。
(二)苏州模式的精神
以苏州城市精神为内核,以苏州文化为滋养,整合各高校人文精神,苏州模式具有了自己的生命力,因而也有着自己的发展精神。
1、企业家精神。苏州丰富的外来经济和日渐蓬勃的民营经济,促使她成为企业家逐鹿的宝地。企业家的精神也影响到苏州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的各个环节。以苏大教服集团总经理韦曙和同志为代表的苏州高校后勤改革理论家与实践者们,把现代企业治理精神引入后勤企业发展,直接丰富了苏州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也使苏州模式具有了人格印记即企业家精神。
2、改革家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模式,这些发轫于苏州水乡的每一个卓越发展之路,都有着一批批改革家的身影。苏州模式不缺乏改革家,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不管是独墅湖高教区机制还是国际教育园体系;都有着灿若星河的制度设计者、理论研究者、改革推动者、管理实践者、提升发展者,这些改革家身上“敢为天下先”、“在没有路的地方杀出一条血路”等精神和气魄已成为苏州模式精神的另一种人格元素。
3、理论家精神。苏州模式有着一种理论家的品格,那就是善于从实践中提炼出指导实践的理论来,并在今后的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进而指导新的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飞跃。除此之外,苏州模式还不断总结苏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发展以及日常管理中的各类经验,总结上升到一定高度并积极对外宣传,抛砖引玉,不断修正自己、发展自己。可以说理论家精神也是苏州模式精神体系的一个支柱。
四、苏州模式的价值与意义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全国进行了多年,形成了多种模式。苏州模式给全国的高校后勤发展宏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深远的意义。
1、苏州模式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了资源优化配置的样本。后勤改革社会化的根本实现形式是市场化,即如何实现后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既保障好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同时降低成本,享受优质后勤服务。苏州模式证明,高校完全可以利用市场的路径来选择自身后勤服务的方式,既可以让像苏大教服集团这样的坚持姓教同时具备强大的对外服务功能的后勤企业来为本校服务,还可以选择社会企业,也可以让自己的后勤做一点。总之,就是如何能够有效保障学校中心工作,降低后勤管理成本,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就选择哪一种方式。苏州模式还雄辩地证明,像苏大教服集团这样的优势后勤企业,不仅仅是做好本校,本地区相关高校后勤服务实际,还完全可以走出苏州,走遍全省,走向全国,在更大范围发挥其辐射与带动作用,走出一条高校后勤改革的新路来。
2、苏州模式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确立了产权科学配置的范例。高校后勤实体的产权模式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国家(学校)全股产权结构;二是国家(学校)控股或参股,后勤实体管理方和员工出股或吸收社会股份共同组成股权结构;三是由后勤实体管理层与员工共同出股、学校“零股权”的新型集体主义产权结构。苏州模式的一个很大亮点就是苏大教服集团的产权是学校“零股权”、职工共同集资组成了新型产权结构。在组成苏大教服集团之时,原后勤集团(教服集团前身)中属于国家(学校)的财产全部经过第三方审计清查归还学校,确保不因改革引起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用股份制的形式组成产权结构,调动了广大后勤职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之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后勤实体的各项工作中去。这种“新型集体主义”的产权配置方式给更多的高校以借鉴。
3、苏州模式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炼了解放思想的先例。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苏州模式一直是思想解放、先行先试的代名词。高校后勤改革史上的“苏州模式”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比如,全国高校后勤的第一家全国一级资质物业企业就诞生在苏州高校——苏大教服集团东吴物业,这与苏州地区、苏州高校比较重视后勤物业管理密不可分。又比如,苏州高校中较早实行全部后勤外包的,如苏大文正学院(独立民办院校)、苏州经贸学院等。再比如,苏大教服集团不仅做好本校的后勤服务,还走出校门为兄弟高校和社会提供后勤服务,用现代企业标准来建设企业,发展后勤等待。“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在荆棘遍布的地方杀出一条路来”,这是苏州模式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完美诠释,也是中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屈不挠、终将成功的精神写照。
4、苏州模式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树立了科学领导的榜样。苏州模式成功的首要因素——“带头大哥”苏州大学后勤社会化的改革成功,主要得益于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的高瞻远瞩与科学决策,以及后来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坚定不移的支持。很多高校对于要不要自办后勤、要不要后勤改革、后勤社会化怎么走存在着很多的疑虑,举棋不定,左顾右盼,这其实对于本校的稳定和发展是不利的。应该根据本校实际,充分调研、科学论证,果断决定采用何种形式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式。同时,对于改革过程中应该采取坚定支持、始终不渝的坚决态度。苏州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功,一方面在于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在于坚定的支持。这些可以给很多高校以良好的启迪:只要改革思路明确、改革时机合适、改革路径得当、改革方法科学、改革态度坚决,后勤社会化改革之路一定会走向成功。
5、苏州模式为高校后勤行业健康发展贡献了优质服务的实体。苏州模式模式给全国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勤行业的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培育了一个优质的后勤服务市场主体——苏大教服集团。后勤社会化改革走到今天,如果没有高校自身出来的、坚持姓教的服务实体,如浙大新宇、苏大教服等,那么将是社会企业大幅蚕食高校后勤市场的局面,高校的稳定和后勤服务公益性的体现比如会面临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有苏大教服、浙大新宇这样的高校后勤服务实体活跃于全国高校后勤市场,对于保障后勤市场、稳定高校发展环境都是大有裨益的。优质的后勤服务实体,也极大的拉升了高校后勤服务的水准,推动着全国高校后勤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孕育着全国高校后勤行业协会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