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教学会2009学术年会交流材料]
以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突破口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席清才
(皇冠登录入口,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如何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要实现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应从体现高职教育新理念的角度,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科学地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关键词】就业导向 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能力 科学发展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作出的总体设计,是职业院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教学文件,也是组织专业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依据。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职业院校要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切实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加强专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符合度,为高职院校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下面试对就业导向下职业院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思想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职业教育进入深化改革、整合、发展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1998年2月,国家教委发布《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要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地进行。要建立健全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教材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要采用各种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和改进教学管理工作。”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2004年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七个有关部委联合召开了第五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职业教育和培训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教育应为半年至一年”。2005年11月国务院再次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决定》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之前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相关文件,贯彻其基本精神和要求,并将其充分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同时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体现“三个面向”的时代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质量、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就业导向下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1.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和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综合素质教育。
2.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专业课程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坚持以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能力需要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结构,科学地处理好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
3.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以及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
4.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方向。要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始终坚持专业建设围绕企业需要、课程开发围绕岗位需求的原则,通过与优秀企业的合作,提升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内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项专业技能,适应未来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增强学生的自我就业能力。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计划要在充分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应达到教学计划总学时的50%以上。[2]各专业应在第一学期尽可能安排专业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同时应适当安排一些专业认知性教学活动,诸如参观或短期实习等。其他学期的核心专业课程按项目化方式或工作任务化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实践性强化训练。最后一个学期要加大专业实习和毕业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力度,力求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瞄准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前,要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进工厂、进企业,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广泛收集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有用的信息资料。首先,要兼顾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区域人才市场进行需求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分析,深入工厂、车间,把握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确定其专业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口径宽广、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艰苦创业精神,能主动适应区域社会、经济或教育事业发展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四、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为一体。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这两种场所和两种活动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学中有工、工中有学”,表明学习者的劳动与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重视学习与劳动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以提高能力,增长才干为核心。[3]
“工学结合”充分体现了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即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单一的学校课堂走向实际的职业岗位,从学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从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转向掌握实践技能为主。
这种办学形式既是国际上的普遍规律,又是中国的职教特色,既是中国历史的产物,又是当今职教的亮点。我们要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推倒”学校的围墙,“打破”教室的黑板,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五、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培养方案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完全学分制是完全遵从学生的学习意愿,不受学制限制,学生修满规定下限学分就可以毕业获证的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完全学分制采用弹性学制,学分统计是以整个专科学段为单位,统筹计算学生修课的学分,修满(或未修满)规定下限的学分,允许学生提前毕业(或推迟毕业)。弹性学制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更多的人性化服务。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允许学生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自主选择专业”,以使学生学习他们爱好的专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鼓励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或资格证书等课程组合模块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4]
职业教育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设立“个性化课程”,探讨和研究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构建基于弹性学制和学分互换的教育管理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
六. 设置以“工作任务或项目导向”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因而其课程体系的理论构架应该是能够对应于学生就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结构(体系)。[3]企业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构成是以完成一个个“工作任务或项目”为目标的,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应采用“工作任务或项目导向”为主体构建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架图)
七.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步骤和基本要求
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大致可分为社会调查、专业研讨、起草方案、修改定稿等四个主要工作阶段,即:
工作阶段 | 工作步骤 | 基 本 要 求 |
社会调查 | 1、社会调研 | 调查范围:以毕业生就业辐射的经济区域为主。 调查内容:包括(1)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哪些;(2)目前与该专业相对应的具有较高社会认可度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哪些,其职业资格标准是什么;(3)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如何定位,相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4)职业岗位工作顺序和各道工序中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标准;(5)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支撑能力所需要的知识;(6)本专业所对应的产业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变化状况。 |
2、调查结果汇总 | 把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并形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改革调研报告。 |
专业研讨 | 3、确定本专业的定位 | 专业定位的任务是确定本专业的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标准。专业定位的原则是坚持以“德育为首、职业能力为主线、双证书为抓手”,把加强基础与突出适应性有机结合起来。 |
4、职业能力分析 | 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包括专门化方向)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任务领域,以本专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为主,按照职业岗位工作顺序和各道工序中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为标准,确定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能力和支撑能力所需要的知识。 |
5、课程结构分析 | 课程结构大致分为:通识课程、通用技术课程、职业能力课程、职业资格培训课程 |
6、设置课程 | (1)课程设置要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2)建立专业课程的能力培养模式,以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职业证书制度为依据,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3)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践课课程体系。一要以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为基础,使专业核心课程到企业去完成;二要力求做到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紧密结合,真正的实现凡是与职业岗位联系紧密的课程能够在实训、实习基地完成;三要走工学结合的道路,使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贴近工作实际,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
起草方案 | 7、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 方案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就业岗位与就业范围,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学分要求,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基本要求,课程设置与学时安排表,教学进程表,必要的说明等。 |
8、征求意见 | 培养方案草稿完成后,应到行业企业去,请有关人士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论证和提出修改意见,也可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题研讨。 |
修改定稿 | 9、反馈修改 | 征求意见后,应根据意见和建议,对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经过若干次论证修改后最终再定稿。 |
10、方案定稿 |
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可机械地套用,要坚持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既要执行相对统一的规定,又可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从各专业的实际出发,发挥其优势和特长,突出本专业特色,制定出各自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八.结束语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各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职业院校各专业教育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能够精准地把握上述方面,并将上述思路中的各个要点科学创新地融入到所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定会有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运用在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能够将职业院校办得更像职业教育,真正显现我国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和职业岗位联系最紧密的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2006-11-16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Z].教高〔2008〕5号文件,2008-4-9
[3]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J]职教论坛,2007(1)
[4]王贞茹.高校学分制改革之我见[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