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阳光贫困生:放下迷茫 认真做好事安心读好书

发布时间:2007-10-15 来源:中国青年报

[dvnews_page] 有高校为贫困生开设“绿色通道”,一些资助者要求贫困生签订“道德协议”,履行“感恩规定”……最近,关于贫困生的话题,媒体上多体现的是救助者的声音。 其实,上大学的困境是很多的,贫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无须放大,也无须刻意聚焦,过度关注反而会让一些敏感的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抵触。而且,多数人的贫困是与生俱来的,许多贫困生也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可能会遭遇更多的挫折、困难和内心的挣扎,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们也可以生活得很阳光。

你也应该高兴这样的发现:许多贫困生的生活轨迹,正在折射出一种自尊而自然的心态。他们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其实过着最常态的大学生活。

“无论是生于富贵之家,还是出于寒薄之门,都逃不脱这个命运,那么就让我们放下迷茫,失落,认真坚定做好事,安心定性读好书,养气知恩做好人。”扬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黄诚在博客中这样写道。

如今,当舆论还在热烈讨论贫困生的生活困境和心理困境之时,越来越多的贫困生早已开始用平常心来对待“贫困”这个字眼,以乐观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对他们而言,“贫困”与生俱来,与你我面临的其他困境一样,只是成长的一部分。只要乐观面对,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然可以过得很好。

从书中积累自信和胆识

每天早上7点和下午6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报刊亭总是传来大声朗读报纸的声音。读报者声音洪亮,专心致志,从来不看旁人诧异的眼光。久而久之,大家开始习惯这个早晚半小时的读报声,远远地就会笑着说:“肯定是新闻系的那个胡祖彦。”

胡祖彦来自河南,父母在家务农。刚来大学的时候,胡祖彦也曾迷惑过,同学们玩的电脑游戏,穿的名牌衣服,对他而言都很陌生,他总觉得自己和这个城市有点儿格格不入。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他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上大学我最喜欢的还是图书馆,书中的文字使我忘记很多不愉快的东西。”胡祖彦说。据胡祖彦同宿舍的同学说,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6点起床,然后是晨跑,读书,上课,没课的时候就泡在图书馆。胡祖彦对社会活动并不十分热衷,但他绝非书呆子。他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同时也是学校书法协会的会员,由于写得一手好字,班级每次宣传活动都有他的份儿。

大学期间,胡祖彦不愿浪费一分一秒,图书馆借书的阿姨、门卫,几乎人人都认识这个身材不高、穿着朴素、短头发、黑皮肤的男孩。他总是手上抱着厚厚一摞书,低着头匆匆走路。或许因为书读得多了,胡祖彦总是很有自己的观点,每次上课第一排的座位都是他的,无论是哪位老师讲课,他都听得聚精会神,有时还为一个观点和老师争上几句。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他是一个勤奋好学也敢于表现自己的人。

和胡祖彦一样,中央民族大学的杨聪慧也从读书中找到了自信。杨聪慧来自内蒙古临河某村,家里有三个孩子,她是老大,两个弟弟还在读中学。2004年9月她揣着500块钱一个人来到北京。入学当天,她找到老师办理了缓交学费手续,随后贷款交了学费,以后的生活费就全部靠自己做家教的收入。

由于没有当家教的经验,试讲的时候又过于紧张,最初的三次家教机会都错过了。但杨聪慧并不气馁,在耐心请教了有经验的师兄师姐之后,终于在第四次试讲成功了。后来她还兼职一些翻译、写稿和校对的工作,生活状况逐渐改观。

她非常喜欢看文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学校图书馆里相关的书她几乎都翻遍了。每次课堂回答问题,她总能临场发挥一些文字优美,很有逻辑的话,令同学们不得不对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女生刮目相看。现在班上很多同学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是失恋了都要找她聊上一会儿,同学戏言,杨聪慧是他们班的恋爱顾问,专门为迷途的同学指点迷津。

让社会实践为职业发展铺路

校园展览栏里,吴晓的照片非常引人注目。穿着红色上衣的她笑容非常灿烂,背后是香港的金融大楼,许多看到照片的人都会被她的笑容所感染。

吴晓的家在山西运城农村,经济条件远远比不上城市里的孩子。她说,很多时候经济条件会限制你,束缚你,让你想做某些事情却做不了。但是你也可以跳出来,抛开这些束缚,用其他的方式来弥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