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十六大以来我国力推多项重大举措促进教育公平

发布时间:2007-10-11 来源:

[dvnews_page] 第一期《求是》杂志的文章总结了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文章说,十六大以来中国以促进教育公平为着眼点,推出多项重大举措。中国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0年以上;在公众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

这些举措有: 一、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06年,率先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了免收学杂费的政策,2007年进一步扩展到全国农村的义务教育学校,惠及1.5亿农村学生。农民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平均每年每个小学生家庭减负140元、初中生家庭减负180元。

2005年,国务院决定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国家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建立了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这项机制创新,2006年从西部农村地区开始,目前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2005年以来,教育部制定政策措施,在全国统一部署、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地加大了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努力缩小学校间的差距。有些地方逐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均衡拨付,促进了办学条件的均衡;有的建立起校际教师交流制度和教师轮换制度等,初步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很多地区通过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了学校间的差距。

近年来,根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方针,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同时,各地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护工作列入本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健全动态监测机制,制定了有效的教育与管护措施。

2006年底,中国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编者注)”地区的人口覆盖率已提高到98%。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提高到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

二、坚持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面向人人的职业教育,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经费将超过100亿元,使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得到切实改善,办学能力有很大提高。2005、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计划再扩大50万人,从而实现招生800万人的目标。

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2006年,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到540万人,是1998年的整5倍,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5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据统计,2001年以来,全国高校招生录取新生中农村户口学生所占比例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2005年已提高到53%,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

2006年,全国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结业者达366万人次,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结业者达6508万人次,扫除文盲164.6万人。

三、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保障每一个孩子上得起学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中国着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建设,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覆盖面逐步拓宽。

从2001年开始,国家对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的试点。2006年,在对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的同时,对农村地区373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其中的780万名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这些资助措施大大减轻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义务教育就学率的提高。

中国基本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