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筚路蓝缕 奠基崛起—安徽教育事业60年的历史跨越

发布时间:2009-09-16 来源:安徽教育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安徽教育事业在薄弱的基础上起步,在曲折中发展,在改革中前进,已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符合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安徽教育实现了三大历史性跨越,一是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二是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三是职业教育有了大发展。这些成就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从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为安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立足发展,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益不断得到保障

1.基础教育成绩显著,发展协调

60年前,全省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仅有12399所、92所、51所。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10%。每十万人口中在校生小学2383.7人、初中94人、高中15.8人,基础教育水平极其落后,全省人口85%以上是文盲。文革期间,又出现了一段畸形发展,整个基础教育质量下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础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2006年我省全面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普九”(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截至2008年底,我省每十万人口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在校生分别为8505人、5072人和3624人,位于全国第14位、第9位和第5位,全省小学、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99.84%和99.0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3和0.5个百分点,主要指标在全国“二片”地区领先。

长期以来,全省中小学办学条件相当落后,1978年底,全省中小学校舍面积仅为1861万平方米,其中一大半是危房和草房。现在全省中小学校舍面积达到5828万平方米,生机比为10.6:1,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覆盖全省96%左右的农村中小学。“危房子,土台子,里面坐着泥孩子”——这句长期用来描述安徽基础教育状况的顺口溜已成历史。

1949年,全省仅有普通中学教师1724人,小学教师19855人;1978年底,全省普通中小学教职工总数虽达43.7万人,但民办教职工占了60.6%,教师队伍总体素质不高。30年来,全省狠抓教师队伍建设,1999年较全国提前一年解决了民师问题。2008年,全省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8%,97.9%和91%,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

图片4

2.职业教育曲折发展,趋于成熟

1949年,全省中等专业学校仅24所,在校生5446人,教职工1004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较快,1957年,全省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78所,在校生3.6万人。文革期间,职业技术教育遭到严重摧残。1978年后,经过恢复、整顿,职业技术教育又呈现了勃勃生机。2008年底,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655所、招生38.4万人、在校生98.1万人,分别是1978年112所、1.9万人、3.3万人的5.8倍、20.3倍和30.6倍,高中阶段招生职普比为4.6:5.4,全省中职教育重点学校69所、省级示范学校53所、合格县区职教中心38所。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已达24568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3.6%。同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从无到有,高等职业院校数和在校生数已超过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和在校生的一半。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失调状况的扭转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壮大,标志着全省职业教育已趋成熟。2008年,省委、省政府又提出建设职教大省的目标,日前又出台了《安徽省职业教育大省建设规划(2008-2012年)》,我省职业教育必将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

3.成人教育从无到有,形成体系

这种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举办函授教育、夜大学和业余大学,文革时几乎全被取消,除“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外,初等和中等成人教育一片空白。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努力,全省成人教育已成体系,规模得到很大发展。目前成人高校6所,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17.1万人;成人中专学校83所,在校生4.7万人。1978年以来,成人高校毕业58.6万人,成人中专毕业44.4万人,1984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以来共毕业30.1万人。成人教育已成为实施继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渠道。

4.高等教育跨越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

1949年,全省高等学校只有2所,在校生1052人,每十万人口中高等教育在校生3.8人。60年来,经过改造创建、恢复式发展、深化体制和结构改革,特别是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