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服务指南

谨防以大跃进思维发展职业教育

发布时间:2011-04-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规划了50平方公里土地,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采取成建制引进、合作办学以及建设分校区、实训基地或者培训研发机构等多种方式,引进50所各类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的职教园区。这是山东潍坊市的宏伟计划。(4月14日《人民日报》) 3年建50所高职院校,无论从“雄心、魄力”,还是从“大手笔”来讲,无不令人惊叹。然而,贫瘠的盐碱荒滩能否承载多达50所高职院校和科研院所?如何满足数万甚至数十万学生的生活需求?开发区能否消化院校的集聚效应?在回答记者的询问时,潍坊市委常委、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显得雄心勃勃。然而,我们在惊叹之余,却总不免会让人看到“大跃进”的影子。

从苏立科书记的表述中,我们很容易找到其引以为豪的几个关键词,即3年、50所、50平方公里、环渤海地区、最大。毫无疑问,前二者足以显示“潍坊速度”,而后三者则是苏书记立意上马这一项目的真实意图。

可以想象,用这样的“大跃进”思维来指导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导一个地区的发展,很难用科学发展观来解释。

记者的责询一方面来自基于现实的理性的思考,另一方面则更多地来自国内的前车之鉴。虽说潍坊的职教园区规划项目目前在国内可以称得上“最大”,但要与“最早”挂钩还是无缘。国内建“大学城”、“科教城”之风始刮于上世纪90年代,位于河北廊坊的东方大学城是中国第一个提出“大学城”概念的项目,1999年9月正式动工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江苏常州、广州番禺等近百家“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随着这些“大学城”、“科教城”的投入使用,各种问题和矛盾日益显现:依赖“小鱼钓猫”式的融资建园方式,很难避免由层层转包、资金断链引发的纷争,甚至刑事案件;因高校过于集中,人口高度密集,生活配套设施难于匹配。于是,曾有媒体高呼“别让大学城变为人文空城”。

除此之外,另一类危机正在中国的各个“大学城”里显现和蔓延,成为无法忽视的隐痛。一是越来越少的生源已让很多高职院校面临无人报考的境地,动辄几十所院校集聚的大学城更是危机重重,几年后会有多少高校关门大吉,吉凶难卜;二是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甚至同一专业学生在同一时期密集毕业,能否在有限的时空里有效化解,也是一个未知数,而这种人为造成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和社会安全稳定隐患,本来完全可以通过科学决策来避免。

职教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其不可违背的科学规律,如果谁想以“大跃进”思维去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去粉饰自己的政绩工程,定然会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裁。而对于芸芸百姓来讲,希望看到的不是若干年后的笑话,而寄希望于更高一级的政府能够及时纠正地方领导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违背科学规律的错误决策。

Baidu
sogou